消费市场大逆转,2019中国零售业变数丛生?

2019年01月07日10:14
核心提示: 2019年中国零售业发展预测。

六、社区拼团模式能有什么未来?

非要在2018年找一个与2017年的无人零售媲美的领域,社区拼团应该可以入选。

社区拼团起源于微信用户聚集尤其是小区微信群的红利——这个在全国各地各个小区由各色人等早就开展的业务,模式上并无出新之处,但在无人货架、无人零售、便利店等业态都不再是好标的,再加上小程序又带来一波红利,社区拼团突然成为资本的宠儿,你我您、食享会、呆萝卜、邻邻壹、松鼠拼拼、考拉精选、兴盛优选……纷纷获得数千万到数亿不等的融资——当然,这与拼多多成功上市有着直接的关联。

毕竟,对资本来说,谁也不想冒着失去下注下准一个未来的拼多多的机会。

只是要泼一盆冷水:社区拼团的未来,在经历了初期的火爆后,大概率是与无人零售一样,最多成为消费市场的一种极为有限的补充。

1、社区拼团打的是信息不对称的牌

一些零散、个人的社区拼团早期以“自家种、自家养、自家出海打渔……”为由头建立起群友的消费认知,当然品质一开始也还不错,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建立起小区业主的信任,但这种信任是建立在双方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的。一旦有一天信息透明,信任就可能会大打折扣。

尽管现在一众较为规范的企业纷纷杀入这一领域,提供的商品和质量也比此前更有保障,但同时也失去或大大冲淡了此前这种拼团方式在商品属性上“小众、少量、专属、纯生态”等标签,而且一旦遇到商品质量投诉,辛苦建立并维护起来的拼团群就有可能无法继续。也就是说,社区拼团的群难建易废。

2、供应链依然是不可逾越的鸿沟

这一条不用多说,供应链没有那么难,但对拼团来说,区域市场的供应链资源尚可以解决,但接下来如何持续向全国扩张?

以生鲜为爆品的拼团,长期保持商品品质的稳定简直是天方夜谭。各地消费习惯甚至每个小区的喜好都不一样,理论上都可以个性化解决方案,落地起来就会发现荆棘丛生。另外,如果是纯创业的线上拼团企业,那其实最终会遇到和无人货架一样的尴尬,供应链是死穴。

3、90%的社区拼团企业不具备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社区拼团在小范围或小区域内,确实是一个不错的生意;但很难成为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 首先,除了商品的拼团,很难进行流量的二次变现(就算有也极为有限,天花板很明显);

■ 同时,无法起到高频带动低频商品的平台效应;

■ 第三,团长没有任何忠诚度可言,团长可以为任何拼团企业或商品进行服务;

■ 第四,拼团企业间的竞争很难避免在同一个社区间不愈演愈烈,而这种现象不仅不会增加用户的粘度,反而会加速用户对拼团的审美疲劳。

■ 此外,社群带来的所谓大数据分析并不靠谱,比如对拼团企业自身在商品、库存、周转方面效率的提升是一个伪命题。一是用户在拼团购买只是极少的一部分需求,其他平台的替代性太强。二是同样的一款产品或一个品类,用户既会在不同的拼团渠道购买,也同时会在其他渠道购买,只要活动力度足够大,所以拼团渠道自身数据在精准分析的应用上将极为有限。

4、实体商业反倒在这一领域充满机遇

目前扎堆在拼团领域的,主要有社群电商、生鲜电商、便利店或社区生鲜店和看到风口涌进来的初创型企业。

■ 初创型企业就是跟风党,想捞一把就走的占多数,初心不良,结局可以想象;

■ 社群电商,其实就是微商的变种,闷声发大财的也不少,不过一般是昙花一现,这里不谈;

■ 对生鲜电商来说,多了一个线上业务的渠道;

■ 倒是便利店或社区生鲜店等实体商业,在拼团这个生意上有想象空间——除了线上业务是个不错的渠道,二是通过社群维护了良好的用户关系,保持高频互动;另外由于自身供应链可以满足门店覆盖的社区拼团需求,商品品质和服务的持续性能够得以良好的维系。

所以,拼团是实体商业业务形态上的有效补弃,但如果单独成为模式,也有可能会有一两家企业跑出来。但总体来说,流量不可靠,模式也不可靠,生态链条过于脆弱。

七、便利店业态还会是风口吗?

便利店是不是风口?便利店的风口还会继续吗?

是资本让这个被视为“弯腰捡钢镚儿”的传统零售业专题阅读)态在前两年成为新的投资风口。2018年上半年,西安每一天、见福、131(已经倒闭)、today、邻几等便利店获得机构投资;下半年,便利蜂、好邻居等仍获得资本加码。有数据称,约有30余亿资金涌入这个业态。

但便利店真不是一个多大的风口。便利店在中国市场要想盈利,至少必须具备三个条件:①规模化(1000家以上,甚至是3000~5000家才能真正看出规模效益,不要讲什么100家几百家,没有太大意义);②在规模化基础上,高度的精细化管理能力;③强大的供应链整合甚至是控制能力,强势的商品能力。目前中国市场上能够具备这三点的,屈指可数。

对这个业态2019年甚至未来几年发展,下文进行了详细分析:

1、竞争对手不是同行

很多人认为便利店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其他便利店品牌,比如7-11之于罗森、全家,武汉中百罗森之于today,没错,这是对手。《灵兽》办公楼下,直径五十米内开了好邻居、全时、便利蜂、中商惠民等四五家便利店,还有在楼下这样的无人便利店,如此残酷的竞争,很好奇它们是如此存活的?

但这还不算什么。因为还忽略了一个更大的竞争对手——夫妻老婆店,全国有近600万家这样的小店,便利店在与同行品牌竞争的同时,这些夫妻老婆店也是便利店最大的竞争对手之一。而且,你必须规范化,它是化整为零,随意化、亲情化、熟人经济化,完全不一样的打法,甚至不在同一个竞争维度和公平的市场环境上。

也就是说,便利店一开业,陷入的就是一片汪洋的人民战争。所以,至少你得想清楚,要怎样才能打赢一场人民战争?

2、高租金高人力成本

便利店的特性决定了面积小,但地段必须好。这意味着租金一定低不了——如果在一线城市,光是租金和人力成本,就足以让一家业绩一般的便利店天天白干。这一点,相信做便利店的企业心里更清楚:宝宝心里苦,但宝宝不说。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8中国便利店报告》显示,近一年来便利店行业的运营成本正在快速上升,其中房租成本上升18%,水电成本上升6.9%,人工成本上升12%。

嗯,二三线城市,好一点的小商铺,成本也不会低到哪去吧?真以为一开张就能天天卖个1万2万3万?真相是,中国近10万家便利店里,一天卖个一两千块钱的,才是最常见的吧。

3、外卖平台抢食业绩

前瞻产业研究院的一份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市场中即食品销售额在10%以下的便利店比例降至41%,同时,即食品销售比例在10~20%和20~40%的便利店分别增至24%和20%,即食品销售增加明显。但相比日本市场中大多便利店生鲜及半成品占比为30%~40%,中国市场的即食品销售比例还不够。

何止是不够?简直是永远也不可能够。

便利店的核心商品和主要利润来源之一是中食。但在中国的大部分市场或是一个城市的大部分区域,这恰恰是不成立的。

原因在于,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发达的餐饮业态,几乎渗透进了每一条街道、每一个胡同、每一个小区,甚至每一幢楼下。中国人并不缺解决即食性快餐的场所,并且体验性大部分都不比便利店差。

更重要的是,中国还拥有全世界最发达的外卖平台,高度发达且无处不在的美团、饿了吗等外卖平台,虽然也给便利店的线上业务带去了一部分订单,但同时也大量抢走了原本该由便利店做的生意,比如中食就是其中之一。

好吧,便利店企业们,你们该如何打赢一场一片汪洋的与外卖平台的战争?

4、苦逼的夜间消费

便利店很大一部分收入来自于夜间消费,即晚上23:00~7:00这段时间,有一个数据是大约占比在30%。

但对中国大部分市场尤其是北方市场来讲,这又是一个伪需求——南方城市如深圳、广州、长沙、武汉等地除外,华东的上海也还凑合。

中国的便利店,大部分估计占比也就10%左右吧?请问,便利店企业该用什么方式去补回这个做不到的业绩?

5、看不懂的中国式直营

从国际尤其是日本便利店行业的发展路径看,无论是7-11、全家还是罗森,最终走上盈利这条路,靠的都是加盟。

而这也是最让人无法看懂之处,因为在中国,大部分便利店企业竟然义无反顾地是做直营——当然理解是因为供应链能力不足、总部管控力不足、运营能力不足,但不足就能让直营盈利成为可能吗?

凭什么你觉得可以靠直营创造一个奇迹?

6、7-11你没法学

为什么说便利店的祖师爷7-11也是个坑?

7-11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点皮毛只会适得其反,掉进深坑里,根本爬不上来——中国市场上目前用手指头都能数得过来生存尚可的便利店企业,没有一家是学7-11的,而是根据自己所处商圈,在不断调整和变化中存活的;

7-11本来就不适合中国大部分市场。7-11在北京多少年了,现在有多少家店,学7-11的便利店企业们你们心里没点儿逼数吗?7-11在华南华东是授权中国台湾企业经营的,又有多少家店,是否成为了中国零售企业中不可或缺的一极,这么多年了你们就从来没有过感知吗?

还有,那么多社区生鲜业态和专业店都在蚕食本就不那么能让便利店吃饱的业绩,还有,新零售企业精心构筑的三公里生活圈的抢夺,还有……

便利店当然有市场,比如便利蜂不久前被传出获腾讯与高瓴大笔投资,估值16亿美元,但不要忘了,便利蜂具备投资价值,并不代表大多数便利店企业也同样具备。

任何一种业态都有市场,任何一种业态都有盈利的企业。它的市场空间足够大。但是,芬芳虽迷人,陷阱亦致命。便利店绝非一个可以轻易获利、更不是一个暴利产业。如果想靠资本来烧出一个模式,便利店绝对不是一个好选择。

不是所有城市都适合便利店的大规模发展。中国这么大,有便利店发展的空间,也有适合便利店发展的城市,绝对不是所有城市都适合。而且,便利店的前景,在其他商业业态在不断创新迭代的环境下,市场前景正变得越来越扑朔迷离。

来自:灵兽
关键词:零售业 发展趋势 宏观环境 消费分级 新零售
运营管理
相关干货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