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土服装篇
1、美特斯邦威:继续下滑
巨亏超4亿,三年内关店1600家,创始人周成建已辞职。
自我剖析:激进开店以后,模糊品牌定位,过于看重移动互联网,没有做好一个裁缝所以被市场抛弃。
外界评价:曾是中国本土零售逆袭代表,靠周董代言及模式崛起,但遭遇全球快时尚品牌的全面入侵,仿效ZARA败在视野、模式及品牌瓶颈,自身转型缓慢不抓消费者痛点,新推的品牌影响力提升太慢。
图片来源 / 开店邦
2、波司登:大幅下挫
2015年关店超5000家,2016已关近550家。
自我剖析:成本和资源投入获得暴利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波司登正力求变得时尚、年轻,继续调整店铺,但力度会放慢。
外界评价:波司登连续19年在羽绒服市场占有率第一,但羽绒服业务下滑,男女装业务拓展受阻,波司登的业绩跌入了一个冷冬。品牌在凋零,渠道在萎缩,在转型路上,波司登举步维艰。
图片来源 / 新华网
二、本土鞋履篇
1、百丽:形式反转
百丽2015年关了400多家店,2016已关近500家门店。在2011年开店最为“疯狂”的日子里,百丽国际平均每天都会新开2~3家店铺,如今形势反转。
自我剖析:受零售艰难大环境以及线上竞争影响。大陆市场因租金费用属于变动费用,与销售挂钩,因此大陆市场盈利能力受损较小,香港压力更大。
外界评价:中国鞋业的巨头老大,多元化的品牌及影响力更是让资本认可。但在互联网日益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大环境下,百丽仍然应变不及时,当年疯狂开设店铺和专柜模式终要被清算。
图片来源 / 中国鞋网
2、达芙妮:大败退中
2015年,达芙妮一共关了805家店,2016已关超500家间,同店销售增长率下降11.7%。
自我剖析:大规模关店是为了应对低迷的市场情况以及租金压力。
外界评价:消费者需求已变,更有国际视野;加盟店问题太多、资金链断裂、裁员、电商被遗弃等传闻甚嚣尘上。
图片来源 / 搜狐财经
3、李宁:巨亏的下坡路
三年亏损31亿元,关店近1800店,2016关店收窄,但整体盈利能力依然下滑严重。
自我剖析:成本问题、渠道搭建、管理粗糙、董事会和管理层关系四大问题。
外界评价:5年前把品牌定位90后大失误,成本控制及品牌营销尚有问题,定价策略更是让曾经的消费者抛弃李宁而选择价格差不多的阿迪、耐克折扣款。
图片来源 / 慧聪鞋网
三、奢侈品牌篇
1、Zegna:奢侈品牌关店王
Zegna公布的2015业绩利润大跌,同比跌幅21%,净利润更是下滑45%。目前已成为奢侈品牌关店数量榜首,2016年关店15家。
自我剖析:目前中国男装奢侈品市场急剧下滑。
外界评价:由于奢侈品市场增长急速放缓,而成本依然高居不下,特别是中国过去10年对奢侈品在租金方面的优惠甚至免费政策已经逐渐取消,中国商场建的过多,奢侈品集团纷纷被迫重组门店结构。
图片来源 / flyhartsfie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