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塔吉特百货:变革调整
2015年退出了加拿大市场,2015年11月初宣布3个月内关13家百货店。
塔吉特百货是美国第四大零售商,全球500强第33名,在美国47个州设有1330家商店。2016年一季度总销售额同比下滑5.4%,远低于市场预测。
自我剖析:因应购物模式的转变而增加在线销售的投入,同时结束亏损业务以维持盈利能力,增加全球中小型门店的投入,加大对科技、供应链和存货管理的投入。
外界评价:特色是和众多时尚设计师和时尚品牌合作,打造有价格优势的独家款。目前仍需调整面对当下全球零售大变革。
图片来源 / ebrun
5、百盛:调整逆袭
4年在中国内地关了11家门店,2016年在中国已关2店,目前在中国33个城市拥有58家分店。
自我剖析:首先调整的便是中小型百货店,体量在3万平方米以下的百货店,如不盈利,就将面临被关掉的危险。已建立网上商城,且成功打造了新一代的百盛城市广场系列。
外界评价:利润下滑严重,影响力及口碑有下滑,但目前已有重新崛起迹象。
图片来源 / 中新网
6、彭尼百货:优化式调整
2015年彭尼百货(J.C.Penney)关了40家门店,2016年已关7家门店。关店后,仍然在全美有超过1000家门店。
自我剖析:目前全球疲软经济及美国低迷的消费环境和该百货本身的挣扎现状。
外界评价:彭尼百货有350家左右的连锁百货位于B档购物中心,交通不太便利;另有175家左右处在C类不受人待见的地区,销售额下滑不可避免。
其次,大部分关闭的店面恰好满租期,因而也不需要做过多的额外赔偿。
第三个原因,彭尼百货的数字营销正处于上升态势,这会大幅减少实体店的需求。
图片来源 / ebrun
7、NOVO百货:惨烈的下坡路
曾经是中国时尚百货的标杆,2015年已关5店,已退出上海及武汉市场。2016又关一家,也就是重庆大融城店,目前门店总数只剩下7家左右。
自我剖析:NOVO先后通过买手、自营等模式引入多个潮牌,也曾因此赚足人气。但在以联营为百货主要模式的内地,NOVO却逐渐放弃了早年的立足之本。如今NOVO百货的自营占比已衰退至不足三成。
目前采取收缩策略,对部分亏损门店进行调整。
外界评价:有颜值缺提袋率,有粉丝缺对消费者的把控,得势时未扩大影响力,打造出新模式让发展商充分让利,内斗及转变不及时也导致了迅速衰败。
图片来源 / 重庆商报
8、尚泰百货:逼离中国
跟着华润万象城闯中国,陆续开出3店,目前已全面退出中国内地。
自我剖析:与万象城签订了扣点协议,3年到期后将开始转收租金。核算成本后,觉得不划算。
外界评价:男性主题未能打动内地消费者,吸引力不足未能为购物中心带来额外客流,又有自己的傲气,当然只能离场。
图片来源 / RET睿意德
六、卖场篇
1、沃尔玛:美国洗牌
2016年初沃尔玛宣布全球关269店,而在中国2016已关10店,关的都是三四线城市的店。
自我剖析:过去几十年的全球快速发展中,过于密集的布局和过多的门店数量等拖累了沃尔玛的业绩。但中国的二、三线城市的战略布局将驶入快车道。
外界评价:沃尔玛此次计划关闭的美国连锁店中,有95%以上与另一家沃尔玛连锁店距离不到10英里。中国则发力自营的社区MALL,计划2年内在中国增设约115家门店。
图片来源 / 凤凰科技
2、乐购:大衰退中
2015年在英国关闭了43家店,包括规模较小的Express与Metro门店。2016年彻底退出中国,已把目前在内地经营的135家门店卖给了华润。
自我剖析:对市场的判断出现失误,没能跟上市场变化形势。
外界评价:综合竞争力不佳,更多本土优势的卖场崛起挤占生存空间,Tesco乐购海外市场中国、美国、日本相继失败。
图片来源 / 廊坊市广阳区人民政府网
3、家乐福:风口已过
2015年家乐福在华关店数量超过15家,2016在中国已关3店,目前综合影响力大不如前。
自我剖析:将重点布局便利店,并发力电商业务,正在全国打造六个现代配送中心。
外界评价:全球影响力正下降,在中国,正被本土的大润发、华润、永辉等逆袭。
图片来源 / 全球加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