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星铸字行:匠心手艺
在计算机排版成为印刷业主流之前,书籍报纸多采铅字排版的活版印刷。
那时的书页不像现在这样平滑,抚摸纸上的文字,可以感受到淡淡的凸痕,那是活版印刷的压痕,是铅字的脚印。
曾经遍布神州的铸字行,随着电子印刷业飞速发展而退出历史,偌大的台北,只剩下最后一家叫做『日星』的铸字行。
日星传人张介冠先生说,如果日星没了,等于断了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活版印刷的命脉,子孙们将不知道祖先做的是那项行业。
现在,他每天从早上7点开始生火,把熔炉烧到350摄氏度,使铅块融为铅水,然后将一汪亮闪闪的铅水,小心地倒进铸字机的模具里,经过冷却、脱模、修边、抛光,成为一枚字体优美的铅活字。
他说,用铅字印刷的书,独特的触感会让整个人进入文字的世界,在字句之间流连忘返,这是现代书籍做不到的。
所以即使亏损了很多年,只要台湾还有活字印刷厂持续运营,日星就会一同努力。
华语世界最后一批繁体铅字铜版模
张介冠先生的匠心与多年的坚持,终于在台湾文创(专题阅读)产业兴起的潮声中迎来喜讯。
台北最后一家铸字行、拥有整个华语世界最后一批繁体铅字铜版模的日星,陆续受到出版和文创同行的青睐,设计兼具怀旧与创意的“铅字小礼盒”、开发活版字体库、向年轻人传授活字印刷技术,日星也开始成为华人旅客到台必须探访的汉字圣地。
越是如此,张介冠先生越感世事无常的可贵。他在自己名片上印下『昔字,惜字,习字』一行小字,他说中国文化优美的造字哲学和手艺,值得被好好保护,永续流传。
8、云门舞集:文化复兴
都说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其实应该是人+文,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文。
《周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人文涵养,是人们代代深耕、代代相传的结果,绝非一朝一夕所能。
今天台湾对中华文化的传续,得益于1966年政府发起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这场文化运动为几代台湾人打下良好的国学基础,包括创办『云门舞集』的林怀民。
英国《泰晤士报》评价云门是亚洲第一当代舞团,德国《法兰克福汇报》说云门是世界一流现代舞团,《中时晚报》说云门是当代台湾最重要的活文化财产。
而云门舞集最杰出的作品,绝大部分是向传统文化取材:
《九歌》改编自屈原编撰的《楚辞》;
《水月》取镜花水月之意,把偈语和太极的原理作为编舞的出发,融入道教哲学。
《行草》三部曲的灵感来自王羲之《奉桔帖》、苏东坡《寒食帖》、张旭行草、怀素狂草等传世书法作品。
林怀民认为,书法中气的流动、留白,书法的原则和舞蹈动作的原则是相辅相成的。
每个时代都有独特的人文生态,文创领域所讲的文化复兴,绝不等同于回头走老路,而是借助当代语境和社会环境,创作出具有人文传续意义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