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的购物中心|餐饮品牌排着队想进?

2016年08月15日09:46
核心提示: 新餐饮时代的变革核心是“大众餐饮”消费正逐步取代三公消费成为市场主流,快消费和年轻化的消费需求增加。本文将解读在大趋势下,怎样的购物中心更具招商优势,餐饮品牌又该如何判断选址是否正确?

(3)餐饮24小时不打烊

The Street Ratchada身处曼谷大型夜市Ratchada,附近聚集了很多夜猫族,这家人气爆棚的商场,日均人流量近2万。其开发商TCC的背后老板,泰国企业家苏旭明还拥有曼谷最受欢迎的新兴夜市Asiatique。这个项目大热的原因在于,其契合了周边夜猫族的需求。

△The Street Ratchada

商场正前门有一片4千平方米的开放空间,为 Ratchada 区最大,全年可举办活动。开业的时候,这里就举办了啤酒节,很多夜猫族在此边喝啤酒边享受live show。商场零售面积仍然是晚上22点关门,而所有的餐饮专题阅读)都是配合周遭夜市氛围,24小时不打烊。

△The Street Ratchada

Tips:一个真正“有内涵”的开发商所能提供的人流一定是“复合型人流”而非“单一型人流”!看看那些纯CBD、纯社区型的Shopping Mall闲时有多冷清你就懂了。

除了倚仗“吸客力”为品牌提供些流量,购物中心还应具备一定的“造客力”和“留客力”。

2、综合体验感:越好玩,越能留住客人

开发商创造“体验感”的等级和能力强弱,很大程度决定餐厅留不留得住人。

(1)能满足消费者的体验/参与/综合消费需求

按发展阶段来说,消费者已由最初的纯购物需求逐渐演变为体验消费需求、参与消费需求直至综合消费需求,这也逼迫开发商除了保住零售这项“老本”之外,其餐饮娱乐、互动体验主题街区、甚至是任何能满足会员消费需求的业态都要多管齐下。

于是,我们看到更多想通过主题化故事(例:大悦城万达专题阅读)等)、景观设计(例:深圳华侨城等)、文化气质(例:北京侨福芳草地、上海K11等)、商品服务等要素来诠释不同特色和定位的Mall出现。

(2)开发商和品牌商携手“玩转体验”

在大阪Grand Front里,可以一次满足消费者的所有愿望,但是绝对不是简单的All in one。该项目希望通过引进新型业态促进商业化发展,创造出具有创新型、集约型的场所空间。大阪Grand front的12家开发商联合组织经营起名为“知识之都”的项目,涉及诸多著名品牌,同时衍生出许多特色业态与主力店。

△Grand front大阪

乐敦药业旗下的Smart Camp旬谷旬菜餐厅,则提供拥有现场培育、采摘原材料的精致法式料理。

△Smart Camp旬谷旬菜餐厅

近畿大学水产研究所的餐厅是日本第一家大学直营的养殖鱼专门料理店,可以在这里吃到安全新鲜又美味的鱼料理。

△近畿大学水产研究所

Subway店面以植物工厂为概念,店内种植的蔬菜均会作为食材的使用,例如植物工厂所生产的莴苣会使用在Subway的三文治里。在店内还能观察蔬菜不同时期的生长情况。

△Subway蔬菜实验室

Tips:一个聪明的开发商,往往能get到消费者“以低时间成本换取密集消费资源”的心理需诉求。他们的运营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不断提升整个Mall的商业文化层次、消费层次和复合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餐饮品牌还应通过开发商多个项目的比对,判断他们是否具备适应不同城市发展的统筹管理能力。

说白了,就是能不能让这一大堆品牌在如此丰富的大环境下保持整体统一和各自特色,减少“千店一面”情况发生的可能。

对此,大悦城的应对技巧是 ——“343品牌复制模型”

3、品牌孵化基地+加速器:成为品牌扩张的“实验场”

跨区域开店,“水土不服”的现象时有发生。一线城市成功的餐饮品牌进军二三线城市失败几率大,相反,二、三线城市运作成功,将意味着可能拥有全国80%的市场空间和份额。

跨区域难,跨国开店更麻烦。与外国佬们的前期沟通与对接、项目的考察评估、前期筹备、后期运营,甚至建筑施工这种你曾经闭着眼都驾轻就熟的活儿,都很可能会把品牌推“坑”里去。

这时候,开发商也许能凭借他的经验、体量和综合实力成为你的“实验场”,为品牌扩张提供更多低成本、高质量的服务。洋快餐愿与mall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13年眉州东坡与万达“联姻”在美国洛杉矶顺利开店的例子无不证明于此。

△洋快餐更愿意借更熟的开发商来实现品牌助推

Tips:能提供这样价值的开发商,要么你得注重速度和标准,体量大;要么你得注重品质和个性,人气旺。

那些会玩儿的开发商,往往还很会善用资源,尤其是在这个多媒体的社交型时代,跟得上节奏,能赋予开发商更多附加值。

来自:微信号“商业地产云智库”
关键词:餐饮 肯德基 大悦城 万达 商圈
运营管理
相关干货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