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购物中心开发总结及2016年发展趋势

2016年01月18日10:41
核心提示: 2015年全国购物中心开业总面积约2317万平方米,以上海购物中心开业面积及数量最多,二线城市购物中心开业情况要优于一线城市,三线城市依然远远落后于一二线城市,预计未来3年至少有5405万平方米的购物中心入市。


三、2016年购物中心发展变化趋势

中国购物中心的供应量将从2013~2014年的360多个,增加到2016年供应600多个,数量几乎要增加一倍。2016年购物中心开发将呈现以下趋势:

1.购物中心经营者话语权越来越弱

越来越多的品牌采取收缩战略,不肯轻易开店。渠道变革,不少品牌选择自建渠道,自建网上商城,自开线下直营店。有开店意向的,由于新项目层出不穷,选择余地极大而变得相当挑剔,相当难请,借机压价、另加苛刻条件成为常态,总之,零供双方的强弱之势已然易位,购物中心经营者话语权越来越弱。

另外,由于数量太多,购物中心对外观设计、内部空间、景观打造、功能配备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装备竞赛”愈演愈烈。

2.购物中心越来越青睐新兴餐饮品牌

2015年新开购物中心进驻的餐饮品牌数量前10名,分别为星巴克(41间)、肯德基(13间)、必胜客(11间)、外婆家(9间)、麦当劳(9间)、德克士(7间)、Zoo coffee(6间)、探鱼(6间)、很高兴遇见你(6间)小辉哥火锅(5间)。

近年来,尤以外婆家、探鱼、很高兴遇见你等为代表的一批快时尚餐饮品牌发展更为亮眼。全国很多大型新开的商业项目都开设了不少新兴的餐饮品牌。这进一步表明,未来新兴餐饮品牌在购物中心有着蓬勃的发展。

3.购物中心走向集中和垄断成为趋势

目前,我国购物中心数量过多,布局不合理,供应速度远超需求增长,依然是制约未来购物中心健康发展的最大瓶颈。

一方面,物业标准低劣、模式陈旧是我国很多购物中心先天缺陷,这与国际上标准化、高品质物业形成鲜明对比。那些低端购物中心物业,在与品牌化、资本化、连续化的购物中心竞争面前,显然不具备对抗实力。

另一方面,开业的项目中有近一半处于亏损,整体成功率不足2成。大面积的不景气,为行业领先者并购提供了契机,购物中心走向品牌化、连锁化的趋势不难想象,集中度进一步走高,甚至形成某种程度的垄断也是大概率之事。

4.购物中心模式重构运营商将成主导

中国购物中心模型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即变局之下的发展模式重构。过去中国购物中心行业的中坚力量是房地产开发商,接下来运营商将会成为主导。

开发购物中心是中国购物中心发展的第一阶段,这个时候的商业运营完全沦为附属。到了第二阶段,形成的局面是,无论是投资商和开发商,都需要由运营商做出全程筹划,地产商、投资商都处在协同的角色。购物中心模式重构的过程,就是运营商从后台走上前台的过程。不再是表象的主导,而是实质上的主导。

5.“智慧化”将成购物中心标配

2015年5月,阿里喵街问世,该年底,万达飞凡上线,此外,还有万江龙智慧商圈以及大悦城等自建“智慧化”,我国购物中心以企业自主(中粮大悦城)、强强联合(阿里+银泰)、入驻平台(喵街、飞凡+购物中心)三种路径走向“智慧化”新时代。

2016年将是喵街、飞凡们的“攻城掠地年”,各方将在补贴、玩法上进行较量,以吸引商家入驻,这对那些“散兵游勇”的购物中心来说,也是聚客引流、提升销售的难得契。

6.转型艰难,百货店化或是发展方向

我国购物中心发展失速,增长过快、数量过多带来包括招商困难、同质化严重、专业人才匮乏等一系列问题,再加上经济下行、电商冲击、消费转型,各种问题叠加放大,致使购物中心整体增长乏力、盈利困难,面临严峻的转型压力。

在激烈竞争之下,购物中心早已是微利行业,扩销增收、精细管理、节支控费也是能否盈利的关键因素,改变单一的盈利模式,甚至适应引入自营,都是提升购物中心回报值的努力方向。但这些都要求购物中心对业态、品牌、商家有较强的掌控力,能对各种资源实行有效整合配置,这也是百货店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和运营手段。

【往期热门干货推荐】

【大数据排行榜】2015年度最受关注儿童亲子品牌TOP50

【大数据排行榜】2015年度最受关注新兴品牌TOP100

【大数据报告】2015国内休闲娱乐品牌重复率解析:高频品牌有何特性

【大数据排行榜】2015年度最受关注家居生活品牌TOP50

【大数据排行榜】2015年度最受关注服饰品牌TOP50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来自:微信号“商业地产云智库”
关键词:银泰城 上海大悦城 奥特莱斯 凯德广场 永旺梦乐城
运营管理
相关干货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