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实体店|野蛮生长|如今已没有谁能离开它!

2017年11月23日13:52
核心提示: 一座城市便利店的发展程度和品牌分布特点,某种意义上代表了这座城的商业气质;甚至这座城里,人的气质。

一、品牌便利店占比碾压北京深圳,这便是魔都之风

每当谈及便利店专题阅读)话题,上海都是一座绕不开的城市。

哪怕上海的便利店人均密度低于深圳;哪怕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CCFA)发布的“中国城市便利店指数”中,上海连续两年没有进TOP10。依然不妨碍这个行业每次出新闻,上海便利店都要被拿出来cue一下,比如媒体这样的描述——《罗森进驻南京遭疯抢,上海人瞬间幸福感爆棚!》

这很正常,因为品牌是最容易产生忠诚度和记忆度,而在上海上万家便利店中,连锁品牌便利店和非连锁品牌便利店已经达到了势均力敌二分天下的态势。

这个数字在深圳和北京是怎样的?《深圳:一座躺在便利店上的城市》、《24小时便利店早已遍布上海,为啥北京却还是小卖部的天下?》里的数字显示,北京和深圳的连锁品牌便利店的占比都只有三分之一强。

所以,自从上世纪90年代现代便利店模式在魔都出现以来,遍布街头巷尾的便利店不仅是很多上海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上海这座城市的生活舒适度和洋气度碾压其他城市的象征。

不得不说,一座城市便利店的发展程度和品牌分布特点,某种意义上代表了这座城市的商业气质;甚至这座城里,人的气质。

上海联华罗森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晟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是这么描述最容易走进便利店的人群:

“独身、年轻、受过良好教育,新上海人。喜欢用好东西,租在市中心一间90年代的老式公房里。”

上海的便利店究竟便利到了什么程度?便利店的品牌分布又代表了怎样的一种商业气质?我们采集了大众点评网“超市/便利店”目录下的全部店铺信息,先将其中TOP10的品牌便利店全都标注在地图上,得到了这么一张一地“彩虹糖”式的分布图。

看着这一地的彩虹糖,感受一下,品牌便利店占比碾压其它一线城市,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二、浦西的便利店密度已远超国际标准,浦东呢?

按照业界惯例,便利店最主要的分法就是品牌连锁与否,品牌连锁的代表是全家专题阅读)、7-11、好德等,非品牌连锁则是街头巷尾的杂货铺,既不存在统一的货物配送,也少有便当熟食之类的商品。从日常的生活和网友们的讨论来看,上海人的“便利店优越感”显然是来自前者——品牌连锁店。

从大众点评的数据上看,目前上海的连锁便利店品牌超过15个,店铺数量排名前十的分别是全家、快客、好德、罗森、良友、可的、光明易购喜士多和7-11。其中日本品牌全家以21%的占比位列第一,超过快客、好德的数量总和,独霸一方。

不过,全家、罗森、7-11、喜士多这四家外资便利店从总量上来看,倒没有在上海独霸一方,而是和快客、好德、良友、光明、可的、易购这六家内资品牌便利店各占据了上海品牌便利店的三分天下。 

将这些品牌的分布逐一落到地图上,你会发现,从整体上看,他们不仅遍布、叠加在上海主城区的各个角落,同时也延伸到了城市的边远郊区。而单独看每一个品牌的分布图时,很多细节值得玩味。

TOP10便利店品牌在黄浦江西侧的布点非常密集,而东侧则相对稀疏。这是因为浦西是上海的老牌主城区,居住密度比较高,浦东的居住密度则相对较低,目前只有全家一个品牌在浦东开的店比较密集。

在行业里,判断一个区域内的便利店是否足够发达,有一个普遍认同的标准是每3000人一家便利店,折算为每1万人拥有3.3家便利店。

从下面这张图中可以看到,位于浦西的长宁、黄埔、静安、徐汇这几个代表了传统意义上上海主城区的区域,均已超过这个标准,虹口、杨浦、普陀距离这个标准也已经非常接近。

这样的数据转换到现实里,就是人们在浦西经常会看到的一种场景——在某十字路口的街角,或者某条街不足百米的范围里,常会聚集3家以上的便利店。

浦东距离这个标准则还有一段距离。便利店的数量分布密集程度,是检验商业区活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不同于深圳在便利店分布已经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关内关外这个城市分界,上海的城市分界依然清晰。

上一页 12下一页

来自:DT财经
关键词:全家 罗森 良友 光明 易购 喜士多 7-11
运营管理
相关干货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