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商场品牌汰换
消费者的变化最直接的影响是天生自带危机感购物中心业态大调整。为了了解购物中心轻奢(专题阅读)业态的变化,我们重点调研了几家购物中心。
以朝阳大悦城商场1F为例,在原有轻奢组团基础上,2016年引入了北京首家Victoria’s Secret,配合MICHAEL KORS和FURLA,2017年1月又开业三宅一生PLEATS PLEASE ISSEY MIYAKE和首次进入北京的me ISSEY MIYAKE的集合店,逐步形成1F成熟的品质轻奢氛围。
此外,在朝阳大悦城的品牌调整中,轻奢业态不局限于服饰类,也涉及餐饮等领域。人均消费是餐饮的轻奢度的衡量标准之一。
轻奢餐饮与轻奢服饰有着相似的发展原理——品味提升、个性化与特色化需求等,随之而来的是价格上涨,以朝阳大悦城为例,人均消费100-120元以上逐渐成为轻奢餐饮的标签之一。正餐类,尤其偏中餐类的品牌逐渐消逝,主打品质特色的餐饮逐占上风。
北京APM也迅速开始引进对轻奢品牌。对商场一层调整为主打轻奢和时尚品牌,引进了MK、KATE SPACE等轻奢品牌。
以下是业界人士对商场品牌汰换的看法:
(1)iziRetail逸芮联合创始人霍红:商场一楼逐渐成为国际化妆品品牌与国际轻奢品牌的组合场
“一个购物中心,如果当顾客买不到自己想要的商品的时候,就说明这个购物中心要落伍了。” 霍红表示,在受电商冲击和同质化多重因素影响下,购物中心的危机感非常强。
霍红注意到,从去年起,国内很多购物中心与相对中高端的百货商场均出现了轻奢业态,这些商业综合体的一楼逐渐成为国际化妆品品牌与国际轻奢品牌的组合场,如北京朝阳大悦城、西单大悦城、上海来福士、深圳华强茂业天地、成都太古里和北京汉光百货等。
(2)朝阳大悦城大数据创新部负责人孙芸芸:消费者消费方式的改变为轻奢品牌带来了春天
朝阳大悦城曾对轻奢品牌与设计师品牌的重度消费者进行访谈,内容涉及其基础购物行为与对业态等方面的看法。最终调研发现,如今,中国是轻奢品牌的主力市场之一。
而此前,由于轻奢品牌在华门店数量较少、在华售价较高等因素,消费者倾向于选择海淘、代购等形式购买轻奢品。近一两年来,消费者对国内外购物时间差的态度、消费能力的提升、国内货品与服务质量的提高等因素则为轻奢品牌带来了春天。
孙芸芸认为,轻奢品牌的消费者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类只需一两件用于正式场合即可,为曾经的主要消费者客群;
·第二类每年购买几次轻奢已经不是“割肉”的经历,目前约为朝阳大悦城30%客群;
·第三类则重视品牌远胜于对价格的顾虑,是朝阳大悦城占比最大的客群。
此外,与轻奢品牌同价位水平的设计师品牌也是朝阳大悦城近一两年来重点调整的部分。
(3)北京西单大悦城招商总监朱姝:商场选择轻奢品牌应考虑其设计与时尚度、实力与形象等因素
2011年,西单大悦城开始引入轻奢品牌。此前,这里的零售业态以普通服装和国际二线潮流服饰为主。
朱姝认为,对于购物中心而言,其品牌陈列应该具有层次,如一楼为轻奢品牌、二楼为国际品牌、三楼为国内知名品牌等。随着轻奢品牌种类增多与营业情况各异,且消费者趋于选择轻奢品牌,2014年,西单大悦城对轻奢品牌进行了汰换。
在选择入驻品牌时,朱姝认为需要考虑品牌的设计与时尚度、品牌实力与形象、经营管理团队、该品牌在其他国家与城市的发展状况等因素。
(4)汉博商业研究院院长张海勇:重奢品牌为购物中心或者开发商带来的人流、物业增值等贡献率在降低
购物中心对轻奢品牌的调整迎合了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同时丰富了购物中心的业态品类以及提升购物中心差异化。
与轻奢品牌相比,知名重奢品牌屈指可数,在市场购物中心数量快速增加的情况下,如果再持续引进这类品牌,将造成同质化更加严重,项目脱颖而出难度更大;因消费者需求的变化,造成通过这类品牌吸引客流难度增加,其为购物中心或者开发商带来的人流、物业增值等贡献率在降低。
特别说明:本文转载自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 / 王营 徐婷 倪雨晴),内容略有删减。此次转载仅供分享不作商业用途,文字与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往期热门干货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