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大庆(专题阅读)已经向万科(专题阅读)请辞创业。围绕他个人与万科,与万科现任高管层之间的关系,业内说法颇多,且绝大部分将其去职万科的原因,与他个人和王石、郁亮两人的关系有关,并以此为基点,演绎出包括“站队论”、“上位论”、“盖主论”等。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么?诛心之论最难证实其真假,但却总有事实可供辨认真伪提供足够的参照。近一年,作者曾有机会与多位万科内部权威人士、甚至是参与者谈及与此相关的话题,借此机会,浓缩部分内容与诸君分享。
1.“站队论”
这种论调的基本意思是,毛大庆没有做好王石和郁亮之间的选择题,这种论调将毛大庆划分到“王石派”,并将此归结为毛大庆去职万科的主因。
这种论调基于毛大庆是“王石派”的判断,而做出这一判断,是基于“王石将毛大庆挖到万科”这个事实。但是,事实上,王石只是坚定毛大庆入职万科的“最后一人”。
毛大庆入职万科是万科“社会精英计划”的一部分,此前外界熟知的海盗计划、007计划等,在内部都统称社会精英计划。毛大庆和万科初期接触是在2007年,第一次与毛大庆正式沟通有关事宜的是解冻,解冻时任万科副总裁,主管万科的人力资源工作,也是万科社会精英计划的主导者。
在与解冻初步沟通后,万科总裁郁亮开始和毛大庆多次面谈。在此后的半年多时间里,郁亮和毛大庆的见面多达近十次,沟通的内容涉及业务、市场判断等,在这近十次的会面中,双方逐渐达成一致。在这样的情况下,毛大庆与王石见面。
在入职万科之前,毛大庆只与王石正式深度面谈过一次,据说进行了数小时。主要内容是个人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并不涉及过于具体的业务。在此之后,毛大庆加入万科。所以,以“王石把毛大庆挖到万科”为基础,判断毛大庆为“王石派”,且不论万科是否存在“郁亮派”、“王石派”,仅就此一项事实,“站队论”或有较大偏颇。
2.“上位论”
这种论调的基本意思是,毛大庆挑战了总裁郁亮的权威,甚至威胁到了郁亮的权力,所以导致去职万科,个人创业。
要理解这种论调是否合理,还需要回到其入职前与万科几位高管的面谈。外界并不是太清楚,实际上万科最早找到毛大庆,并不是希望其挂帅北京公司、开拓北京市场。多位参与者都向作者证实,在解冻授命“面谈”毛大庆之初,是希望毛大庆到万科出任深圳公司总经理的职务。
万科深圳公司由于地处万科总部所在地,又加上其向来的创新开拓精神,在万科内部向来地位特殊,深圳公司的负责人,向来被视为未来集团高管团队的内部“梯队”,深圳公司总经理一直以来都是万科最有吸引力的职位。
但是在解冻提出这一职位后,并未得到毛大庆的积极回应,直到万科方面提出希望毛大庆挂帅北京公司,双方的谈判才有突破性的进展。毛大庆身为“北京土著”,其对自身的定位,也是在北京做强做大,因此,不离开北京,实际上是毛大庆的底线。这一点,在入职谈判时对深圳公司总经理职务并不感冒,即有一定的说服力。也正因如此,说毛大庆存在“挑战郁亮”野心的说法,也很有失偏颇。事实上,毛大庆一直是郁亮的高度支持者。
3.“盖主论”
这一论调的主要意思是,毛大庆在公众舆论中的高光表现、在社会事务中日渐提高的声望,逐渐盖过了总裁郁亮,形成了一个公司有两个明星职业经理人的局面,最终使郁亮不能接受,这一论调通常还会列举425讲话等作为事实依据。
事实也与此论调有较大的偏差。首先来说,毛大庆425讲话中的很多数据,系援引自万科总部的有关部门,万科总部的管理层对于这些数据以及毛大庆的论调论点皆有共识。且425讲话虽然引发一阵风波,但在政府主管部门等,万科实际获得了“加分”,也从一定程度上促进决策层在需要时更多倾听万科的意见,这一点,对于整个万科皆是幸事,郁亮对此也没有异议。
理解这个问题,也需要回到毛大庆入职万科之前的谈判。在毛大庆与郁亮的多次面谈中,双方都提及了舆论曝光度的问题,当时对于毛大庆在舆论中的高光,总裁郁亮表示这正是万科在北京需要的,双方也达成基本共识,即对毛大庆的舆论曝光度不做限制。
所以,“盖主论”当中的逻辑以及提出的问题,早在毛大庆入职万科时,即已经和郁亮之间形成了共识,所以,这一论调仍有所偏颇。
既然上述三个主流的论调,皆有偏颇,那么毛大庆去职万科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作者认为,这仍与毛大庆的个人规划有关。
毛大庆出身建筑师家庭,祖辈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亦有从政的经历,所以,从家庭环境看,并没有浓重的“从商”基因。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毛大庆个人更倾向于成为一个超越专业领域、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知识分子。这一点,通过其在北京市政协历年发言、提案所关注的领域和话题,都可以窥见一般。
从毛大庆目前创业项目的特点看,也是从创业者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支持和辅导为切入,虽然是以商业运营为基础,但是却带有较强的社会性和公共性,从这一点上看,毛大庆并不满足于“商人”为自己的最终定位,扮演更多的社会公共角色所取得的成绩,方才是毛大庆个人追求所在。而这,获取是他去职万科的最主要内在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