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的消费升级,先看40年前的日本

2018年07月18日09:13
核心提示: 消费升级和消费降级,哪一个更有机会?


本文转载自 / 峰瑞资本(ID:freesvc)、作者 / 黄海

我们来聊聊当下火热的消费升级,并试着从历史中寻找答案。

太阳底下无新事,消费升级也并不是什么新风口。

中国当下抢占新街口的便利店业态、家居杂货行业的精彩纷呈、时不时掀起波澜的咖啡创业,以及开始成为流行词的柔性供应链,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日本都发生过。

伴随着消费升级浪潮的,往往是本土化消费品公司的崛起。

1972年,日本十元店连锁品牌大创生活馆创立。同年,东京有了第一家全家便利店。两年后,东京开了第一家7-Eleven便利店。

1980年,日式连锁咖啡店罗多伦Doutor在东京开业,现罗多伦成长为日本仅次于星巴克的连锁咖啡馆。

1980年代,宜家在多个国家所向披靡,唯独在日本,败给了本土家居品牌宜得利。

消费升级超级物种无印良品、优衣库分别诞生于1980年和1984年。

我们研究邻国日本40年前的消费趋势,不是照猫画虎或者亦步亦趋,而是为了抽象出底层逻辑——消费升级不等于贵;消费升级最大的机会是本土化;“性价比” 是可复制的模式,好品牌满足用户的感性诉求……

一、为什么对标日本?

在全球范围内,互联网创业和投资是近20来年的事,消费升级要古老得多。它已经存在了40年甚至更久。

中国当下正经历的、被视作新鲜事物的消费升级,在美国、日本等国家都发生过。美日两国既是人口大国,也是制造大国,之后成为消费大国。从微观上看,经济发展到相似程度,会有相似的公司出现。这是我们研究其他国家消费升级发生过程的意义。

在这篇报告里,我们总结、归纳日本七八十年代的消费升级,希望能对当下的消费升级有所启发。

为什么选择日本,而非美国?

相比美国,在消费升级发生的原因、发展过程等方面,中国与日本有更多相似性。

中日两国的城市结构很像,车多道窄,餐厅等商业体密集,能够给消费相关的商业模式提供机会。美国地广人稀,开车外出很方便,商业体的密度也不够大。

中日的生活习惯、消费习惯也有相似度。以峰瑞投资的抹茶品牌关茶为例。抹茶最先发源于中国,流传到日本,如今又在中国热起来。

除了人文地理上的相似性,中国和日本在经济发展趋势上也有相似之处。

两国都经历过长达10年以上的经济高速增长阶段,GDP的复合增长率达到10%左右。日本从50年代进入高速增长期,1968年超越德国之后一直稳坐GDP世界第二的席位。直到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GDP排名第二的国家。

随着GDP的增长,日本和中国相继举办东京奥运会、大阪世博会、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积极地融入全球化体系。打开国门的另一重意义是,许多国外品牌迅速涌入日本和中国,两国本土消费品牌面临全球化的竞争,消费者告别物质匮乏时代。相比之下,美国在消费升级中基本上没有外来品牌的 “入侵”。

上一页 12345下一页

来自:峰瑞资本
关键词:消费升级 日本商业 无印良品 喜茶 宜家
运营管理
相关干货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