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这些品牌,或将被中国市场淘汰出局……
1、NEW LOOK:或将暂停在华扩张计划
2014年进入中国后,NEW LOOK激进扩张,曾扬言三年要开出500家店。但据目前官网显示,中国门店仅有130家。
在中国市场竞争白热化背景下,缺乏知名度和性价比的NEW LOOK陷入危机,不但销售大跌,同时由盈转亏。加之全球经济不稳、英国零售业持续疲弱、老板财务丑闻缠身,NEW LOOK陷入衰退中,原CEO也于去年9月下台。
有分析指出,新任CEO Alistair McGeorge为人低调,依靠控制成本、提高利润赢得市场一致认可, 或将暂停品牌在中国的扩张计划,并通过专注本土市场恢复盈利增长。
2、Forever21:关店频频、新店扩张缓慢
继2017年4月初宣布退出苏格兰市场后,中国内地市场也在持续关闭门店。2017年10月至今,开业一年半的天津店、杭州湖滨in 77的4层旗舰店,以及内地首家门店北京apm店相继关闭。
近几年,Forever 21在国内一直保持着“龟速”扩张,2012年重新进入内地市场开店2家,2013-2017年均开店4家,目前总数量不足20家。除品质差的致命伤外,与同类品牌相比,其在供应链的速度、对设计的复制能力等已经落后。
▼▼▼▼
从2017年快时尚(专题阅读)服饰品牌们的拓展选址情况和调整举措,以及2018年最新发展策略可以看出,目前快时尚行业整体呈现以下发展特性:
❶ 渠道扩张,寻找新增长点
大力发展电商渠道,如H&M、GAP;本土品牌向国外扩张,如MJstyle、UR;进一步布局二三线城市。
❷ 努力摆脱负面标签,向“优质”靠拢
推高端副牌和产品线,如H&M、UR;探索个性化定制;投入公益事业,树立良好品牌形象;加码科技研发,提升产品价值,如优衣库(专题阅读)(拓展选址信息)。
❸ 升级实体店体验
打造成生活方式体验馆,如A|K、MJstyle;国际快时尚通过“关小店、开大店”的方式,在升级门店体验的同时增强盈利能力,如ZARA、C&A。
❹ 开拓新消费客群
大力发展童装业务,如GAP;进行年轻化营销,抢夺95后/00后“欢心”,如西遇。
四、2018年,快时尚将何去何从?
快时尚服饰品牌的竞争进入下半场,曾经由Zara、H&M等快时尚服饰品牌“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经结束,行业“大洗牌”在即。
1、消费者和开发商更钟情于“本土快时尚服饰品牌”
在《2017年度购物中心关注服饰品牌TOP50》(点击链接,查看内容)中,国内服饰品牌占31家,以绝对优势领先市场。如今,国内90后00后年轻消费者对国际品牌的兴趣逐渐减退,而钟情于更“懂”中国人的本土品牌,在快时尚领域同样如此。
对国内商业地产开发商而言,引进本土快时尚服饰品牌也更有利——避免高昂的补贴费用及较低的扣点比例。
2018年本土快时尚有望进一步站稳脚跟,与开发商从“磨合期”进入“热恋期”,拓展再加速;转型“生活方式品牌”,奉行多品牌策略,满足消费者日益差异化、细分化的购买需求;打造国际化形象,走出国门、向全球扩张。
快时尚服饰品牌综合发展潜力指数:根据品牌开店数量、进驻城市等级、品牌拓展活跃度、品牌创新力、品牌业绩等维度进行综合考量
2、国际快时尚服饰品牌遭遇“天花板”,未进入品牌、精品副牌才是潜力所在
“新中产”消费者更愿意为优质而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产品买单。较早进入中国的大品牌或将遭遇“天花板”,增速持续放缓。
它们的当务之急是尽快摆脱质量“黑榜”、提升产品辨识度、打造主题鲜明而体验感强的店铺。例如:优衣库正努力与“快时尚”划清界限,向高品质服装品牌方向转型,专注于生产高科技含量的衣服。
未大举进军中国内地的快时尚服饰品牌、快时尚集团旗下精品副牌更具有稀缺性,或成招商关注重点。
如英国高街快时尚服饰品牌TOPSHOP、H&M旗下轻奢精品品牌COS、迅销集团旗下高端品牌Theory。
- 特别说明 -
统计范围:本土快时尚服饰品牌MJstyle、A|K、西遇、UR;国际快时尚服饰品牌H&M、ZARA、优衣库、NEW LOOK、C&A、Forever 21、GAP(备注:因A|K、西遇未对外公布新店城市分布信息,本文图3、图4数据表统计中未纳入上述两家品牌)
数据/资讯来源:赢商大数据中心采集自赢商网盘点、企业方提供、媒体公开报道;数据采集截至2018年1月15日。如有错漏,敬请纠正。
【往期热门干货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