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全国购物中心遍地开花,并下沉三四线城市,呈现一片蓬勃发展之势。这两年,购物中心开业量更是高位运行,开业量逐年上升。不过接下来2018年拟开业购物中心数量、体量均呈现小幅下滑趋势,超大体量商业项目大幅减少。
据赢商大数据中心统计,2018年全国拟开业大型商业项目约937个,商业体量高达8400多万㎡,数量、体量比2017年计划开业项目分别下降约3%、14%。(2017年拟开业数量970个,商业体量9800多万㎡),但不少项目仅仅是未能赶2018年内开业,作为未开业的商业存量仍然非常庞大。
值得注意的是,2018拟开业项目中,近百项目是原计划2017年开业延期而至,延期开业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据预测,2017年实际开业率约为原计划的50%,约500个项目开业。
注:统计对象为商业面积≥3万㎡的集中型零售物业,包括购物中心、商业街等,不含专业市场、文旅项目,下同
一、区域分布:四大区域拟开业量下降 三大区域增长
从全国七大区域看,2018年拟开业量对比2017年拟开业量,四大区域下降,三大区域增长。其中,华东、华中、华北、东北四大区拟开业数量同比出现下降,东北、华中地区降幅最大。
另外西南、西北、华南三区域增长,西部两区增幅度大。显而易见,接下来西部地区商业地产增长将领衔其它地区,集中爆发的开业量,将吸引更多品牌进入,而中部、北部市场表现乏力。
各区域计划开业项目数具体表现:
华东地区:计划开业360个项目遥遥领先。不过拟开业量对比2017年数量仍减少40个,下降约10%;
西南地区:排第二,商业活跃度持续高涨,192个项目,同比数量增长40个,增幅约26%;
华南地区:排第三,不过拟开业量比上年度增长14个,同比增幅约13%;
西北地区:排第四,但增长强劲,同比增长22个项目,增幅28%;
华中、华北、东北:依次排在后面,且同为拟开业量下滑的区域,华中地区减量44个,降幅35%;华北减量1个,降幅2%;东北减量24个,降幅53.33%。
二、城市分布:一线城市及新一线城市增长放缓
一线城市商业增量有限,增速持续放缓,并向郊区外拓。2018年,北上广深四大城市拟开业量合计88个,比2017年减少5个,商业总体量则减少近40万㎡。
上海、北京数量、体量均下降;
上海减少22个,降幅39.3%;
北京依然是个位数,从去年的9个减少为8个;
广州拟开业量是去年的3倍多;
深圳数量增长4个,体量却下降近30万㎡;
不约而同,广深大部分项目位于城市新区或甚至郊区地带。
随着城市外拓,郊区社区型商业成为一线城市商业发展的大趋势。从四个一线城市看,上海、深圳相对更有活力,潜力更让人看好。
三、新一线城市:拟开业数量、体量均下滑
15个新一线城市,对比2017年开业数量、商业体量均呈现下降,数量合计257个,占全国总数量的27.4%,比上一年减少33个,体量合计2367.84万㎡,占全国总体量的24.2%,比上一年减少近600万㎡。
15个城市中,重庆、西安、长沙、无锡、武汉、大连、青岛、沈阳等8个城市拟开业项目数量下降;重庆、西安、杭州、长沙、无锡、沈阳、武汉、青岛、大连等9个城市拟开业商业体量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大连2018年无新开业项目;单从商业体量看,重庆、武汉、沈阳降幅最大,宁波、南京、天津增长明显。
四、西部商业崛起
从2018年拟开业项目数量TOP20城市看,未来全国商业重心再次清晰呈现,重点是西部和长三角市场。
西部重庆、西安是排头兵;
昆明进入前十,超越成都;
贵阳也进入前20,跟合肥并肩。
长三角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优势,8个城市商业特别活跃,华南集中在广州、深圳、佛山,华中乏力,东北无城市上榜。
五、体量分析:5~10万㎡体量是主流、20万㎡以上大体量项目减少
2018年拟开业项目体量区间与2017年基本一致:
1、5~10万㎡体量是主流
这个区间的体量,比小型社区商业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可以规划更多更丰富的业态,在体验当道的当下,购物中心也需要更多空间打造场景,提升消费者体验感。
而比起10万㎡以上的大型项目,辐射范围较小,定位可以更有针对性,招商品牌相对要少,操盘难度相对较低。
2、20万㎡以上项目大幅下降近5成,约去年的一半
这些项目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区及华东地区的县级市。重庆、西安、兰州等地域广袤的西部城市最为集中。
这主要与城市土地供应及商业规划有关,在一、二线城市成熟商圈,大部分已经是商业存量高企,从规划上开始出现调整,城市综合体纯商业体量占比缩减。
六、产品线:新品牌扩张速度迅速
从扩张速度较为快速的产品线看,除了依旧占据榜首的万达广场之外,另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就是新品牌扩张速度。
尤其是这两年发力的新城吾悦广场,每年新开业购物中心在10个以上,相比万象城、大悦城、龙湖天街等品牌,速度是其几倍。
万科社区商业产品线力度不小,这两年主要推万科广场和万科里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