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创业:如何辨识“+互联网”和“互联网+”?

2015年05月26日17:08
核心提示: 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创业流行跨界,从“+互联网”到“互联网+”,被称之为“聚变时代”,如何辨识两者的不同之处?

  

  大数据专题阅读)时代,互联网专题阅读)创业流行跨界,从“+互联网”到“互联网+”,被称之为“聚变时代”,如何辨识两者的不同之处?

  如何辨识“+互联网”和“互联网+”?

  前者只是物理叠加,改善存量;

  后者才是化学反应后创造增量。

  “+互联网”:打破信息不对称

  价值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打破原有业务中的信息不对称环节,从而实现效率重建。具体来说,过去我们受限于时间、地点、流程等信息不透明导致的高成本,“+互联网”后以后就能实现在线化、规模化、去渠道化。

  案例:打车软件,大大提升了乘客和司机对接效率,但另一方面,出租车供给量和乘客打车需求原本就在那里,互联网只是将这种存量的效率和体验发挥到极致,因此只是“+互联网”。

  “互联网+”:真正的供需重构

  因为非互联网与互联网跨界融合后,不只是改善了效率,而是在供给和需求两端都产生增量,从而建立新的流程和模式:

  供给端是“点石成金”,将原本的闲散资源充分利用;需求端则是“无中生有”,创造了原本不存在的使用消费场景。两者结合,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共享经济”。

  如专车软件,与打车软件不同,它的模式是将社会中更多的闲散车辆集中起来,成为商品资源进入商业流程,增加了供给;而乘客日常则在打车之余,多了专车的选择,需求也增加了。重构供需,因此是典型的“互联网+”。

  案例:高德进行了“互联网+”方面的尝试——高德交通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基于高德的交通大数据云,开放大数据能力,能够提供实时拥堵路段排行、历史拥堵指数对比等,并基于此提出智能躲避拥堵的出行解决方案。当这些能力与交管局、交通电台及其他各行各业合作时,就能创造出全新的供需关系。例如交通台与高德合作后,增加了避堵解决方案的新供给,而听众则收获了智能避堵的新需求。

  理清“互联网+”的实质,再回过头来看总理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会发现其中的内涵:

  如果还是“+互联网”的存量生意,有限资源从左手倒到右手,那还是小部分极客的游戏,绝不可能支撑起“大众”和“万众”的广度。

  而“互联网+”则真正把创业的广度扩展到了三百六十行,因为互联网和非互联网的跨界融合,能够出创造更多原有模式之外的变量。未来随着互联网和非互联网融合的进一步加深,可能没有必要再区分互联网和非互联网了,所有行业最终都可以统称为“互联网+”行业。

  “互联网+”可能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代表传统互联网创业时代的结束,机会窗口已经关闭;但这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互联网+”带来的新机遇远远超过它终结的那部分,重构供需意味着创业第二春,再小的初心和梦想都能成为创新之源。  

来自:网络
关键词:互联网创业 大数据 跨界 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运营管理
相关干货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