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商场的客流水平越高,这个商场的人气越旺,吸客能力越强,其收入也就越高;反之,客流水平越低,这个商场就越是人烟稀少,难以延续。
要想保持高客流水平,就要看商场的这三股“力”——产品力、品牌力和运营力,三者缺一不可。
01➤
商场的产品力与品牌力
决定客流水平的基础
相比规模化布局,客流指数排名前列的高端零售类商场更靠以“质”取胜,产品力强大。它们能够消解消费者远距离移动的成本,有效集中消费力,同时捕获大量随机性消费,推高客流上限。
同时,品牌力保障客流基础。
从规模化产品线(10个及以上项目)来看,成熟的商业品牌拥有庞大且稳固的客流基础,虽客流量不及上述高端、旗舰项目,但成熟品牌的规模化产品具有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同样能够吸引大批客流。
02➤
商场的运营力
是保持客流稳定、增长的关键
客流水平是线下实体商业的晴雨表,而客流密度(购物中心近十二个月的日均客流量/购物中心商业建筑面积)一定程度上更能体现商场的运营实力:密度越大,项目每平方承载的客流越多,运营效率越高。
据赢商大数据统计,从企业类型来看,客流密度有着明显的区间划分:
可以看出,客流密度与运营质量及管理效率高度相关:
项目档次上,高端商场运营商客流密度表现最好。一方面,线下门店是高端零售不可替代的消费渠道;另一方面,港资企业长期高效运营积淀了成熟的运营经验;
企业规模上,得益于在区域范围内的品牌号召力,以及利用信息优势更好地演绎“在地化”,区域深耕型企业客流密度通常会比头部的规模性企业表现更好;
项目类型上,社区商业客流来源相对稳定且体量较小,客流密度相对更高。而大体量商业运营管理难度更大,虽然客流水平相对较高,但客流密度不及小商业体。
另一方面,客流稳定性可一定程度上反映商场的消费粘性与顾客忠诚度。据赢商大数据,以企业为统计口径,客流稳定性最强的企业基本以社区商业或小体量商业开发为主,如中海、万科、保利等。
社区商业往往具备稳定的客流来源,且不受距离移动限制,即使在疫情防控期间也可以保持较为稳定的客流,更具内生韧性。
当然,若选取典型规模企业可看出,地缘因素同样影响客流稳定性。地方性较强、地域集中度更高的企业,如宝龙商业、印力等,客流水平会相对稳定;
而全国化、布局分散的规模性企业,如万达商管、华润万象生活等,这类企业规模更大,容易受到各地在不同时间、不同程度的外力冲击,在疫情防控时期尤为明显,客流出现大幅波动。
总体来看,影响客流的内生因素可分为三部分:品牌力夯实客流基础,产品力决定客流上限,而运营力保障客流的可持续增长。
来源:赢商云智库
据赢商大数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全国74城有超7000家新首店亮相,相比2022年、2023年增长79.12%、36.18%。
深圳、武汉、上海、重庆、南京、广州、成都七城连续三年稳居“首店最青睐城市”前十。其中,2024年深圳首店数超450家,上升至TOP1,武汉、西安、郑州首店数量同比增速在前十城市中,居前三。
首店报告
2025年2月-赢商通会员《商业市场月报》
商业市场月报
赢商大数据监测显示,2024年,全国重点27城600+样本购物中心平均空置率创近四年新高。其中,出租率超95%的购物中心占比超四成,约3成购物中心空置率超10%(同比下降0.85%)。
空置率报告